专注于西藏旅游
从事西藏旅游20多年,独创的产品和领先的服务标准
西藏这一地方吸引游客的不仅是它美丽的自然景观更是它特有的风土人情,藏区的一妻多夫制想必是许多人关注的焦点,那么今天我们就介绍一下这一婚制。
在传统的西藏社会中一妻多夫制是仅次于一夫一妻制的另外一种婚姻制度。一妻多夫制在西藏各地都有分布但分布不均衡,昌都地区分布的比例较大。在1996年昌都地区有关单位对芒康县二区一镇23个乡进行了调查:“全县总户数为108375户,总人口70149人,一妻多夫家庭有4597户,占总户数的42.27%,其中1980年以后形成的家庭1715户,占总户数的15.77%。”1999年4月,对贡觉县相皮、哈加、漠洛、拉脱、阿旺、则巴六乡的调查显示:“六乡共有居民4753户38515人,其中一妻多夫家庭就有3201户20245人,分别占总户数和总人口的67.3%和52.7%。”那么究竟是何种原因形成了如此大规模的特殊婚制呢?
在我看来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西藏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的。西藏地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地势高,气温低。在这种高寒环境下生态系统比较脆弱,需要男女进行分工合作,团结合作才可以增强抵制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维持基本的家庭生计。其次在西藏民主改革之前,西藏是一个等级森严的封建农奴制的社会。身份不同,地位不同,因此不同阶层的婚姻形式也是不同的。贵族农奴主的婚姻更加注重家族的财富地位。为了维护家族在社会中的地位,保持家庭财产不被分出去,多会采取这种形式。对农奴来说,农奴只能依靠所领的“份地”进行生产劳动。只有把土地和劳动力集中起来才能够满足当时家庭内部的分工要求。如果兄弟分家的话,就会减少各自家庭的土地和财产,还增加差税负担。除了以上原因外藏族是一个十分注重亲情的民族,对那些不分家,家人和睦的家庭十分羨慕。反对分家的传统思想深刻的影响了人们对婚姻形式的选择。农牧民认为一妻多夫有利于家庭和睦,只要集体劳动,齐心合力,物质生活就可以得到保证。
一妻多夫家庭绝大多数都是兄弟共妻形式,共妻家庭中,以两兄弟共妻最为普遍,三兄弟共妻次之,四兄弟以上很少。一妻多夫婚制的婚姻缔结方式与一夫一妻的婚礼习俗相同当男家向女方提亲时,有的要明确告之对方是兄弟娶妻,也给儿子讲明是共娶一妻,也有的事先不作声明,以后自然形成共妻婚。举行婚礼时,有的是兄弟同时作为新郎参加婚礼,有的是兄弟中的长兄作为代表参加婚礼,以后一种情况居多,即长兄到了成婚年龄后娶妻,以后弟弟们长大后同嫂子共同生活形成共妻家庭。一妻多夫家庭的子女对父亲的称呼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称家中的长兄为爸爸,其余兄弟一律称叔叔,另一种是将几兄弟一概称之为爸爸。子女是家庭共有的,并不刻意追求子女究竟是谁的。一妻多夫家庭的日常劳作和生活同一夫一妻家庭相比具有自己的特点。在全家的管理方面,一般是长兄当家,各兄弟间在务农、放牧或经商等生产经营活动中大致的分工,根据每人的特点各有侧重,妻子多是操持家务,带小孩和干一些农牧活。在日常生活中,妻子处理好兄弟之间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贤惠是妻子最主要的要求,关键是妻子对众兄弟要一视同仁,不能偏心,要使家庭团结和睦。如果妻子能搞好兄弟间的团结,一家人和睦相处,则是贤惠的,舆论会称赞;反之,如果兄弟婚后闹分家,则认为妻子偏心,舆论会指责。在夫妻同房的问题上,一般是同房者在门口放一信物,其他兄弟看见信物便会自然回避。也有的是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兄弟间已有一种默契,根据一些细微的举动便知其情,不用放置信物其他兄弟都会自觉回避。藏族社会对一妻多夫家庭普遍持肯定和赞扬的态度,尤其在一妻多夫家庭盛行的地区,这种婚姻形式深受人们的称道。人们普遍认为,几兄弟娶一个妻子能使家庭兴旺和富裕,因为兄弟共妻可保证家产不分散,家里劳动力多,经商、务农、放牧都有人手,容易使家庭致富。
不过现在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一妻多夫制必然会被一妻一夫制取代。西藏是藏民族的主要聚居地区。在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国家结合西藏实际情况,积极援助西藏的各项基础建设。在20世纪80年代,对西藏实行“三包”免费教育政策,极大地提高了农牧区人民的知识水平。孩子们在接受了新的知识的同时,也接受了新的观念,他们对爱情、婚姻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向往一夫一妻的婚姻形式。改革开放后,西藏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基础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家庭分工会被规模经济取代。这样,一妻多夫失去了存在的经济基础,最后必然发生变化。旅游产业在西藏的兴起,封闭的世界被打破,在这种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碰撞之下。藏族的婚姻观念产生了动摇。年轻人对地域范围,民族范围的婚姻都能接受,从而导致了社会文化的变迁和民族文化的重构。在这种背景下,一妻多夫制的婚姻形式面临着严重的冲击和挑战。
客服电话
4006356676
周一至周日 08:00-23:00
微信扫一扫
免费咨询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