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西藏旅游
从事西藏旅游20多年,独创的产品和领先的服务标准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隆起最晚、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被视为南极、北极之外的“地球第三极”。形成了复杂的地形地貌和独特且多样的气候条件,在这样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下居住在这里的藏族人民便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居住形态。在青藏高原上,农牧结合的经济形态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增加食物获取量的必要手段;而逐草而牧,傍水而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是他们独有的生活方式。在这样的生产生活方式下进而也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居住形态--帐篷。
帐篷就是游牧生活的产物,它装卸、携带方便,在长期的生活中,游牧帐篷形成了用于日常和节庆主要用途的式样。首先帐篷在空间形态方面,帐篷有黑帐(牛毛帐篷)、白帐(羊毛帐篷)、花帐(布帐篷)等类别,外部形态主要有三种:一种是围护体部位为四方形,顶部为斜屋顶形;另一种为蚌壳形,整体恰似一块扣置的蚌壳;还有一种为尖顶式圆形。
其中黑帐是牧民生产生活最常用的。黑帐篷的屋顶大多数形如四坡屋顶,用牦牛毛编制而成,可以撑张、收卷、迁移,厚约二三厘米,经雨不漏、重雪不塌。屋顶高约2.8米左右。内部前后用两根长约3米的木棍支撑,两棍顶拉绳,撑起帐幕;外面用若干根拉绳将帐幕的前后各角及边缘部位牵向四方并固定在地面的木桩上,在每根拉绳的中间部位撑以木棍,使帐幕屋顶边缘保持离地面1.5米的空间高度;帐幕脚四周用绳索拉紧,不使其被风掀起。冬季在帐幕脚四边用石块压上防寒风;夏季则将帐幕脚掀起,利于微风吹入。在帐房两木柱的延长线上设置帐篷入口,外面左右各有一块护幕当“门”,掀开即可入内;晚上放下后用两边的绳头栓结,即当“关门”。在帐顶开天窗用于采光和通风排烟。在其一侧有一块护幕,白天掀开,晚上和雨雪天遮住。
白色帐篷内部是木棍当立柱,上面横有一根木棍当梁,上覆用棉织物做成的帐幕,多为白色。和黑帐篷一样,四周用绳拉紧,每根绳索中间撑以木棍并固定在地面的小木桩上使帐篷四角顶部向上鼓张。白色帐篷至今都是游牧牧民参加草原盛会、休闲娱乐的临时住所。
其次帐篷在平面形态方面,有方形、长方形、六角形等,大多接近方形,边长约3-6米或稍大。帐篷内除了入口处,四周均用泥、石块垒砌约500高的矮墙,防止雨水的浸入。有的在矮墙上堆放装有粮食、杂物的口袋等形成一堵通向帐幕顶的“墙体”。这样既储存了物品,又更加增强了帐篷防御大自然灾害和禽兽侵犯的能力,进一步加大了牧民的安全性。
围火塘生活是藏族牧民的传统生活习俗,生活在以火塘为中心的小空间,是藏族的居住特点。帐篷内,冬季地面铺一层羊粪以防潮湿,中央设火塘,为炊饮和取暖用,烟筒从天窗伸出排烟。火塘四周铺羊皮或毛织物、卡垫以供坐卧。在正对入口的墙前面、火塘上方设一两个小桌柜及打酥油茶筒,此小柜上供奉着佛龛,小佛龛制作较精细,着色彩,有的还施以雕刻。有的在火塘三角形架子的背面,会立一石板,或凿一小孔,做为祭拜灶神的地方,这里不能放脚。室内所放陈设因贫富不同而各异,一般在火塘周围摆设的家具,主要有木制的碗柜、方桌等,其特点小、低、占地少,搬挪方便,不易损坏。现代家庭一些家用电器也进了牧区,牧民的生活十分舒畅欢乐。白天在此做饭、起居休闲、待客,夜晚住宿。牧区一般一户一顶帐篷。
最后在帐篷的选址方面,搭建帐房的选址很重要,除了水草丰盛的首要考虑因素外,为了防止雨水和寒风渗入,一是要选择相对向阳的山坡或背风于燥的山坳;二是地势不能太平坦,应略有倾斜。牧民对选址要求有形象的说明,要选“东如开放、南象堆积、西如屏障、北象垂帘”的地方,或者要选“靠山高低适中,正前或左右有股清泉流淌”的地方。场址选好后,遵循祖先的宗教习俗,帐门通常朝东,有臧族谚语道“人合伦理,帐门朝东”。铺开帐体,一般用木棍支撑框架,将帐体上部四角的粗绳系在木橛上钉入地面在帐角与木橛之间的毛绳的合适位置缠定支杆,再立起缠好的四角支杆,拉起巨大的帐体;然后,在帐幕正中穿入一根横梁,用两根立柱架起,撑起帐体的顶部;之后调整四角拉绳的松紧,将四角限定在一个平面上;最后将四周的拉绳在保持帐体的丰满和拉力的平衡下拉紧系牢,用木橛将帐篷的下摆固定于地面后,便意味着新的家园已经落成。
客服电话
4006356676
周一至周日 08:00-23:00
微信扫一扫
免费咨询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