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知道关于阿吉拉姆的这些吗

3年前 2191

关于阿吉拉姆您知道这些吗?

藏戏已有600余年的历史,是中国比较古老的民族剧种,在中国仅有的几个少数民族传统戏剧中,历史也是最悠久的。藏戏是以民间歌舞、民间说唱形式表现故事内容的综合性表演艺术,音乐、唱腔韵味隽永,面具、服饰五彩缤纷,显示了藏戏深厚的文化根基。


藏戏的藏语名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据传藏戏最早由七姐妹演出,剧目内容又多是佛经中的神话故事,故而得名。


藏戏的起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民间歌舞,二是民间说唱艺术,三是宗教仪式和宗教艺术。8世纪,赞普赤松德赞崇尚佛教,迎请印度高僧莲花生进藏,传播佛教,建桑耶寺,在桑耶寺落成典礼上将佛学教义和苯教巫师祈神仪式以及土风舞相结合,出现了类似内地古代傩舞的哑剧性跳神舞蹈。藏族早期民间歌舞中已开始有戏剧性质的艺术形式,乃东县哈鲁岗村至今还保留着“阿卓”这种古老的大型鼓舞队组织,其领舞师的面具与早期藏戏的白山羊皮面具基本相同。“阿卓”鼓舞的结构也由开场舞蹈、正戏和结尾三段构成,这种结构形式与藏戏完全一致。

  在桑耶寺壁画中,桑耶寺落成庆典的热烈场面中也有多种阿卓鼓舞队、谐钦歌舞队、宗教仪仗队和类似白面具戏的表演画面。最初的藏戏与民间牦牛舞有很密切的关系。大昭寺“文成公主进藏图”壁画中,在反映拉萨以歌舞百戏欢迎公主的画面中心位置,就有戴着白山羊皮面具的牧民与两头牦牛进行舞蹈的场面,旁边还有两个司鼓钹伴奏者,亦与藏戏演出的形式基本相同。

  西藏古老的说唱艺术形式“堆巴”、“谐巴”、“百”、“夏”、“仲鲁”和“岭仲”等,都对藏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较大影响。民间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说唱性文体受佛教讲唱文学的影响而有所发展,除独白与对话是适宜歌唱的韵文,说唱故事时用民歌、赞词、韵文或说唱的曲调把人物的话吟唱出来,使故事更加生动活泼。还有一种说唱形式称“折嘎”,演唱时艺人披山羊皮面具。另外,还有一种宗教色彩浓厚的说唱艺术形式“喇嘛玛尼”,唱本多是宗教故事,也有部分为民间传说。藏戏的剧本就是喇嘛玛尼艺人的说唱故事脚本。说唱艺术的特点反映在藏戏演出中,如藏戏演出时有剧情讲解人,演员扮演的角色要等讲解人以一种固定的念诵调介绍后方能登场表演。宗教仪式和宗教艺术为藏戏的第三个源头。

宗教仪式舞蹈羌姆的动作借鉴运用了藏族早期的动物面具和人物面具,用以表现佛旨教义,贯串一些佛教故事中的人物、神仙、鬼怪及简单情节。藏戏中的许多舞蹈表演,也明显有从羌姆舞蹈中吸收的身段、姿态和动作藏戏唱腔高亢雄浑,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声帮和。

2006年5月20日,藏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藏戏流传】

藏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剧种系统,由于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条件、生活习俗、文化传统、方言语音的不同,它拥有众多的艺术品种和流派。西藏藏戏是藏戏艺术的母体,它通过来卫藏宗寺深造的僧侣和朝圣的群众远播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四省的藏语地区,形成青海的黄南藏戏、甘肃的甘南藏戏、四川的色达藏戏等分支。印度、不丹等国的藏族聚居地也有藏戏流传。

藏戏一般一演就是三五天,随心所欲,没有舞台。与群中围在一起,优哉游哉。

藏戏的演出分为开场、正戏和结尾三部分。开场称为“温顿巴”或“甲鲁温巴”,出场人物有温巴(渔夫或猎人)7人、甲鲁(领班)2人、拉姆(仙女)7人。首先是温巴戴着面具又唱又跳,然后甲鲁领着一群仙女出场歌舞,借以介绍演员、讲解正戏的剧情。而且藏戏开始都有祭祀藏戏祖师唐东杰布的内容。如果单独演出“甲鲁温巴”,便在其中穿插很多诙谐滑稽的短剧和杂艺特技节目。

  第二部分为正戏,称为“雄”,正戏是通过戏师或第一温巴、第二温巴等用连珠韵白从侧面介绍来开展的。故事情节的详略和演出时间的长短,均由戏师掌握,有些大戏可连演二三天,甚至六七天。传统剧目一般都流传上百年,甚至几百年。藏戏情节发展由戏师介绍,剧中的角色吟腔弄调或表演绝技,同台演员帮腔伴舞。演出正戏时,开场戏中的演员不管扮演和不扮演剧中人物,全部出场,围成半圈,轮到自己时,即出列表演,其余时间就参加伴唱和伴舞。藏戏演出不分幕和场次,剧情讲解者和伴唱伴舞起到分幕的作用。这种戏剧形式与古希腊戏剧很相似。

  藏戏的第三部分为结尾,称为“扎西”,是正戏演完后的祝福迎祥的仪式,伴有歌舞,同时接受观众的捐赠。藏戏的文学剧本有许多是由专门的作家创作的,但还不是现代的完全代言体的格式,实际上是藏族用以说唱的故事。所以藏戏的演出格式和戏剧结构,还保持了很多说唱艺术的特点,这与中国古典戏曲代言体和叙事体相结合的表现方法十分相似。藏戏的唱腔除了吸收民间音乐、宗教音乐而形成的“仲古”等特殊装饰音之外,还有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帮腔伴唱,没有弦管笛等乐器伴奏,只有一鼓一钹配合动作和舞蹈的节奏。

  广场戏藏戏多不在舞台表演,而是在广场表演。藏戏团体到一个村镇、或一个居民聚居地,或一个帐篷围圈点,一出戏一般只演一场,但一场戏可能演几天。因为是广场戏,所以要求唱腔须特别高亢辽阔,在表演和唱腔的中间,大量穿插民间舞蹈和在演出实践中形成的特殊的藏戏舞蹈。舞步动作要求起落幅度大,豪放、雄壮、粗犷、朴实,又内含自己特殊的韵律之美。藏戏中特别吸引人的地方,是吸收发展了民间艺术和杂技的技巧。因为穿插这样的舞蹈和特技艺术,才能使远距离的大量观众看得清,也才能调节场上的演出气氛,不至于因大段的说唱,使人感觉单调枯燥。因此,藏戏便自然形成一种歌舞成分很强的戏剧。藏戏在演出中间,还穿插了许多滑稽诙谐的喜剧表演,像表演管家、信差、巫师、尼姑等小丑人物的言谈举止一般格外夸张,还有了专门表演小丑的演员。

音乐藏戏音乐主要包括藏戏的乐队、乐师和乐器。

藏族戏曲的剧种有:白面具藏戏、蓝面具藏戏、昌都藏戏、康巴藏戏、安多藏戏、德格藏戏等。其中白面具藏戏是母体剧种,也是历史最悠久,流传最广泛的剧种。

面具藏语称“巴”,是藏戏艺术独有的面部化装手段。最初跳神时戴有面具,后来藏戏表演者按藏戏始祖唐东杰布面目制作了白发白须的白山羊皮面具。藏戏面具的产生,使藏族古老的面具艺术从神秘的宗教世界进入更加广泛的艺术世界。藏戏面具独特,在藏戏中,深红色面具代表国王,浅红色面具代表大臣,黄色面具代表活佛,蓝色面具代表猎人,绿色面具代表女性,白色面具代表普通男性,黑色面具代表反面人物,半白、半黑面具代表两面派等。藏戏面具分为温巴面具、人物面具和动物面具。


大家好(挥小手手)我叫次央,毕业于河南安阳学院,是一个喜欢了解很多关于西藏景点的旅游爱好者,去过西藏的很多地方,也学会了很多知识也有不少的收获,在内地读书时就发现好多内地朋友对西藏充满好奇之心,于是我就想成为为大家介绍西藏点点滴滴的一位小盆友。希望能尽自己所学的知识以及收获来给大家介绍我们的家乡西藏,让更多的人能了解并且爱上这里。


给大家推荐一个西藏本地旅游APP——西藏游,或者微信小程序搜索西藏游,西藏游以“一部手机游西藏、一部手机购西藏”为企业使命,致力于西藏智慧旅游建设,全域旅游平台运营,丰富西藏线上旅游产品和资源。去西藏,就上西藏游!

给广大商家西藏游推出的体验型产品

微信图片_20201201162037.jpg

微信图片_20201201162031.jpg

西藏游APP下载以及微信小程序的二维码放在下面。祝您有个愉快的一天。

图片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