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西藏旅游
从事西藏旅游20多年,独创的产品和领先的服务标准
根敦群培是20世纪藏族历史上的佛门奇僧、学术大师和启蒙思想家,是西藏人文主义先驱和藏传佛教世俗化的先驱,是朴素的唯物主义者和爱国主义者。其坎坷而短暂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我们可以笃定说“根敦群培是近代藏族学界中对藏族文化和历史贡献最大的伟人。”,根敦群培攥写了很多著作,其中二十世纪上半叶成书的《智游列国漫记》是诸多著作中最具民族志的特点,在《智游列国漫记》问世前也有很多藏族学者写作如出版民族志恰译师(1197-1264)的《恰洛行纪》、曼隆格日 13-14世纪)的《曼隆格日行纪》、四世赞普大师的《世界广论》(1830年著)、松巴堪布(1704-1788)的《世界总论》等。
《智游列国漫记》的主要研究内容
这部名著是作者对南亚文化进行实地考察的研究报告,其研究范围主要包括印度等南亚地区的地貌、气候、植物、动物、民俗、种族、聚落、海洋文化、饮食、宗教、语言、文字、各类文献等。现按研究内容的涉及范围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进行粗略的分析。
(一)亚洲诸国的地域结构、地貌特征及各地称谓等的研究。根敦群培按照藏族传统文化的阐述方式,结合实地考察的第一手资料,解读了西藏及南亚诸多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文化现象。如对“印度”地名考释中提出,一般情况下,小区域名称由土著人的自称为主,而国家或较大区域的称谓则以它称偏多,异地人首次步入 “禁区”的区域名称一般作为整个国家或地区的名称者较多。从吐蕃的习俗和地理知识两方面驳斥了聂赤赞普来自印度国王第五子的所谓史实。同时认为直孔赞普之前的历史只是传说故事,没有可靠和让人信赖的记载。
根敦群培的手稿
(二)民俗文化的调查研究。民俗是民间文化的载体,作者非常注重调查区域内的各类民俗文化的变迁与对比,对印度及相关地区的民俗和殖民地土著居民的社会生活进行了考察与叙述,并结合当地的历史传统对各类民俗进行了文化解读和阐释。如有关《罗摩衍那》中的民俗文化在印度民间的流传与演变形式,以及在宗教仪轨等方面的具体应用与变迁形式等。又如印度宗教仪轨中的供品与藏族的宗教供品“多尔玛”等在流传过程中的演变关系,宗教供品与民间饮食文化的关系研究,甚至对民间的按摩、足浴等习俗进行了详细的记载与研究。
藏文报纸《镜报》刊登的根敦群培手绘世界地图
(三)宗教文化方面的研究。对佛教的造型艺术、寺院建筑、法器、佛堂的布局等进行了非常细致的研究,如对印度的大自在天神与遍入天等古印度吠陀中的诸多天神,与佛教观音菩萨等菩萨形象的比较研究,以及印度神灵系统和寺院分布,坛城的起源研究,石刻佛像的装饰研究,藏式觉卧佛像与印度神像的比较与起源,各类神像的姿势、手势、手持法器等,另外,还对佛祖造型的比较与分类,密宗佛像在印藏两地的区别,印度佛塔与藏式佛塔的外形比较及文化阐释,佛塔的比较及塔饰的异同,寺院内法座上的龙、凤、狮子和大象等装饰性动物形象的起源、比较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时也诠释了藏传佛教就是来源于印度不管是很多高僧大德和普通信徒印度充满无限信仰、爱戴和崇敬之情,甚至去过印度求法,但是对印度了解很少,分不清梵文和藏文典籍,对印度的地理环境也所知甚少,在著作方面喜欢使用印度的山脉和河流,西藏本地的山脉和河流用比喻则被当作笑话。更让人难以相信的是对于珍贵的梵文经典视而不见和对佛教典籍的不敬。提到梵语的创造过程,猜测它有可能是众婆罗门为了不让外人知晓其教理而人为创造的。但是梵文含义深邃,致使不同的高僧对它理解不同,导致典籍的翻译多样化,后来的学者用自己的立场解读它们,达到其目的。还有将简单的梵文道理翻译的深奥难懂,甚至不使用藏文,而用梵文来写作。
洛佩兹所著《根敦群培:西藏的第一位现代艺术家》
(四)服饰文化方面的研究。通过古印度塑像及壁画的实地考察,研究了古印度及整个人类的服饰发展变迁,提出同一时代肯定具有共同的服饰艺术风格。绘画艺术同样具有文字叙述的功能,各类神像的服饰艺术同样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如源于热带地区的佛像中没有穿鞋的风格等。古代雕塑及佛像的比较中,阿育王时期的男女服饰特点为“男女均为上身赤裸、男性也戴臂镯、饰项链、头巾结置前方,女性着裙佩饰腰带、头饰多层珠宝、七层脚饰为美,当时的佛像也凸显这种特点”,提出后来的雕塑艺术中逐渐出现了着上装的风格等观点。
《欲经》英文版封面
(五)体质人类学方面的研究。在《关于男女饮食及器物》中根敦群培使用人类学的方法,将世界上的人类均从其体态和容貌归为两类雅达利安人与蒙古人种。其次,从人的脸形、性格和举止行为考察。
(六)古印度种姓制度和吠陀文化的研究。作者对印度种姓制度和吠陀文化进行了深入浅出的研究,还涉及到原始神灵的出现与图腾崇拜、吠陀文化的思想之源、祭祀文化的源泉、宗教仪轨的变迁等,认为印度古代文化的两大支柱是种姓制度和人生礼仪,对两大文化体系做出的阐述更为精彩。
根敦群培作品 苦行者 钢笔素描
(七)植物、鸟类及昆虫类研究。有关章节中作者分别对22种植物的根茎、枝叶、花卉等的形状、颜色、果实、核籽、味道、生长区域,同一类植物的不同 类型及其功能与应用方法等进行了细腻的观察和研究,并与藏区及汉地的相关植物在其气候条件与土壤特质的不同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提出古印度文献进行藏译过程中对动植物等的名称应参考汉译本的观点。更是结合相关文献,如对贝叶经的起源、传播 和经纸制作方法等进行了考证,解读了文化内涵。另外,对部分鸟类(3种)的羽毛、体型、毛色、鸣叫声和生息地等进行了细微的描写。又如对部分昆虫的 外形、颜色、危害及利用方法等也进行了考证。
根敦群培作品 素描
(八)文字和语言方面的研究。在《世界各地古文字的产生与发展演变》一文中认为,文字是文明的 重要标志,文字的前身为绘画,后来发展成为象形文 字(字形的演变)和拼音文字(智慧的结晶)两大类,并阐述了语言和文字的关系。象形文字如西方的古埃及文和东方的汉字,拼音文字如世界各国流行的众多拼音文字。对古埃及文、汉文、俄文、古印度文、古阿富汗文、古罗马文、德文、古婆罗门文、古缅甸文、古新加坡文等的演变与发展,通过古代碑文、铭文及文献等进行了研究叙述。对藏族文化中出现的 古老符号的文化内涵进行了解读,尤其对藏文的创制、起源、发展和特点进行了甄别、考证、总结。对藏文楷书和草书的关系与区别,各种标点符号的演变等同样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在藏文的拼读与古印度文字比较中,对印藏语言、文化的关系等进行了比较,同时进行了词语和句法比较、修辞比较、构词比 较等领域的研究。另外,利用大量的篇数对阿育王等佛教文化有关的古印度众多王朝兴衰史研究方面提出了许多独到见解。
根敦群培纪念馆
城关区党委,政府贯彻落实拉萨市“文化兴市战略”,实施根顿群培纪念馆建设工程,该馆于2013年11月11日正式对外开放,现已成为西藏自治区和拉萨市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民族团结教育基地。
地点:拉萨市八角街嘎如夏大院 大昭寺的东南角
门票:免费
建筑布局:纪念馆分4个区域展示。
1、在安多启蒙求知的二十四年
根敦群培出生于青海省黄南州同仁县双朋西村 ,这是一个人杰地灵,龙象辈出,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的地方,所以根顿群培先生从四岁就开始学习绘画,九岁开始绘制唐卡。
2、在拉萨精研佛学的七年
1926年9月根敦群培参加了因明考试的最后一次法会之后,于1927年3月离开了拉卜楞寺前往拉萨学习。在拉萨,他主要以绘画谋生,因给帕邦喀二世活佛画像而声名鹊起,贵族和高僧纷纷请他作画,使他生活得到改观,为入哲蚌寺学经奠定了基础。
3、在南亚学识精进的十二年
1934年,根敦群培随罗睺罗前往印度游学,此后在印度、锡兰等南亚国家学习生活了12年。在此期间,根敦群培掌握了英文、梵文、巴利文等多国语言,考察了众多名胜古迹。对印度、锡兰的历史、语言、宗教、地理、民俗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表了一系列学术著作,是他一生中学术成果最为丰富的时期。
4、在拉萨生命最后的岁月
1946年初,根敦群培回到阔别十二年的西藏,英国人发现了他的行踪,视他为危险人物,同年7月西藏地方政府以制造伪钞的莫须有罪名将根敦群培逮捕,直到1950年11月先生出狱。
走进根敦群培纪念馆
首先看到的是根敦群培先生的一座半身肖像。虽然该纪念馆面积不大,但是充分体现出了先生的一生。在根敦群培纪念馆的院落中心,沙地中特别设计了根敦群培大师的脚印,围绕着水井一圈,表示根敦群培先生善于思索的一生,探索的一生和刻苦钻研的一生。在纪念馆中,放有两个根敦群培先生高分子蜡像,一个是他年幼时座在卡垫上学习的蜡像,另一个是他成年后的蜡像,栩栩如生。顺着具有藏民族特色的阿嘎土筑就的楼梯,来到根敦群培先生故居,这里与影像资料展示的青海省同仁县双朋西村根敦群培故居一模一样,是1比1复制而成。
根敦群培纪念馆中的保存照片
大到火灶、土炕、厨房、碗柜,小到案板、门上雕花、门闩尺度,都是按照故居原址的陈设复制过来的。同时,纪念馆中陈列了根敦群培先生用来摆放经书的书架、阅读经书时放置经书的书桌、先生曾经考察的西藏地形图以及先生为革命党设计的党徽等一系列具有标志性的物品。此外,纪念馆中陈列了许多根敦群培亲手写的笔记和绘画的唐卡,跟根敦群培绘画的唐卡风格与手法跟传统藏式唐卡有很大区别,他可以通过光线技巧绘画出人物素描在他之后属安多强巴大师绘画人物素材的技术最为高超。
根敦群培作品 米拉热巴1930-1940 布上唐卡
根敦群培先生纪念馆在许多细节方面也充分体现出了民族特色的建筑风格,如筑造楼梯台阶的阿嘎土,不仅具有藏民族特色,还具有吸热、散热、防潮的作用,纪念馆中的楼梯台阶、地板和顶棚都是用阿嘎土做成的,散发着古朴的气息。还有安多泥墙的设计,生动地反映了根敦群培先生当时所处的生活环境。
总结
目前有很多编写根敦群培生前飘摇、坎坷的人生,但是仿佛很少有人在微信公众平台等社交媒体上详写和推荐阅读《智游列国漫记》,读过这本书的人都知道,如果想要了解印度及东南亚地区的地理、文化、习俗,这本书一定是不可不读的书籍。从这本书中您可以真正感受到“用脚步丈量土地,用大脑描绘世界”,从这本书中您也可以读到一个世俗化僧人先驱。顶礼根敦群培,您的努力和付出给我们后代留下了如此宝贵的知识和文化财富,您曾在生前自诩“一直在流浪的人”,也许您曾饱受非议,尝尽流浪、飘摇的痛楚,但是如您所说:“为了让人身在这个世界上有真正的意义,一个人必须留言点痕迹。”您的著作、勇气和学识都值得我们所有后生去学习和膜拜,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您的恩情与奉献,作为后生的我们没齿难忘,您永远是我们的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