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康千年古盐田,澜沧江畔的世界文化奇观!——西藏游

2年前 3137
有这么一处景色绝美的双色盐田
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
登上过央视和国家地理杂志
它不仅保留着古老的制盐工艺
还有着久远的历史故事
这便是——
西藏昌都芒康古盐田




01.
初识
芒康古盐田


位于西藏芒康县盐井镇214国道、澜沧江东西两岸的芒康盐井古盐田,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唯一保持完整最原始手工晒盐方式的地方。


芒康古盐田距县城107公里,海拔2300米左右。“盐井”是由于产盐而得名,盐井藏名为“擦卡洛”,“擦”即意为盐,就是生产盐的地方。





02.
古盐田历史

早在西藏吐蕃王朝以前,西藏的部落各占一方的时候就有盐田,传说中格萨尔王和纳西王羌巴争夺盐井食盐而发生的交战,叫“羌岭之战”,最后格萨尔王战胜了羌巴,占领了盐井,活捉了纳西王的儿子友拉,到西藏吐蕃王朝后期,纳西王子友拉成了格萨尔王的纳西大臣,盐田给了纳西王子友拉,一直都保留着最古老、最原始的制盐生产方式。

盐井的铁链木桥自“茶马古道”开通至今,是藏汉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解放以前,那里集聚着很多来自云南德钦、芒康、昌都、四川巴塘等地的马帮群,交易各种物资,主要有藏族的盐、羊毛、羊皮、绒毛、青稞等东西和汉族带来的茶叶、哈达、瓷碗、布匹、红糖、白砂糖、粉丝、大米等商品。

运货的途中经常会遇到盗窃物资的情况,因此在“茶马古道”的路上最好的防备措施便是马帮群一起上路。白天上路,到了夜晚有些人睡觉,有些人值班。最多的马帮群有700多匹马和70多个人。他们之间非常讲信用,也特别团结,同甘共苦地穿越茶马古道,为藏汉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03.
古盐田景观


盐井所产之盐有些独特之处,如澜沧江两岸,西岸地势低缓,盐田较宽,所产的盐为淡红色,因采盐高峰期多在3-5月,俗称桃花盐,又名红盐;江东地势较窄,盐田不成块,一处一处的,但产的盐却是纯白色,称为白盐。


红盐和白盐的颜色与土质有关,红盐产量高,但价格低;白盐多在江东高地筑田晒得,量少略贵。

芒康盐井盐业生产方式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晒盐方式,不仅生产工具原始,方式也是最原始的,纯天然的风干。盐民从澜沧江边的盐卤水井中以木制筒背上卤水倒在各自的卤池中风干浓缩,再倒在盐田进行风干,结晶成盐。

汹涌澎湃的澜沧江两岸的斜坡上有一群平房式的建筑,房顶上铺盖着一层白雪晒盐,走进盐田,盐民在羊肠小道上背着木桶运着盐卤水而过,她们长年累月无数次在这条条险峻的小道上,背着木桶踏着澜沧江湍急的节奏。


在沿江两岸近500米的狭长地带,绵延分布着从江边排列到山上的数千块盐田,依山而建,层叠错落有致,登高俯瞰,盐井热气腾腾,盐田银光闪烁,二者与湛蓝的澜沧江水和漫山遍野的花草树木相互映衬,这一块块红色盐田和五颜六色的盐井,搭配成最美的自然图画,美不胜收。


进入盐田看到房顶的洁白盐晶,房内钟乳晶盐,像是水晶宫般的世界,穿梭于密集的立柱之间,又是一种扑朔迷离,给人无法想象的惊奇感受。


芒康古盐田是世界上独有的一处保留完好的人文景观,独一无二的原始晒盐方式和特殊的环境形成了这自然和人文溶为一体的奇观。


游客可以通过小路进入到盐田核心区域,近距离的观察居民们的劳作场景,切记不能妨碍到她们的正常工作,应该礼貌参观。




04.
古盐田保护


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年轻人少有愿意从事这古老的制盐业,制盐技术只有部分家庭在从事,做盐业的越来越少,有面临失传的危机。


因江水浸泡、风吹日晒等外力作用,盐井古盐田的木质支柱受到损坏,每年澜沧江涨水时,受到江水冲毁的可能性极大。另外由于盐井古盐田处在陡坡下,存在有泥石流将之冲毁的可能风险。


芒康县为了挽救这一独有的制盐业,己于2003年成立了盐井古盐田芒康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对其进行保护。


由盐业加工户对立柱和晒盐场地进行了加固,搬迁到了不易被洪水淹没的地方进行晒盐,乡政府成立了文物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盐业加工户自己也成立了相应的安全保卫组织。




  • 开放时间:08:00-17:00

  • 可带无人机拍摄,更能看出盐田的壮观

  • 下午拍摄光线最好,适合拍人像

  • 盐田位于214国道旁,建议自驾

  • 盐井镇有酒店宾馆,可提前电话预约



APP结尾添加.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