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茶馆的轮回

8年前 928

01.jpg

2009年琼达为家人煮饭。

转了一圈,琼达的日喀则相聚茶馆又回到它最初开张的地方——八廓南街吉堆巷德吉康萨5号大院。事实上,另外两处茶馆新址同样位于八廓南街,最远的地方与旧址相距不过百余米,但时光却不经意就流逝了21年。

从当保姆到开茶馆

琼达今年49岁。

她13岁从老家日喀则市白朗县到拉萨的姑姑家里,看孩子、做家务——当保姆。20岁是她人生的重大转折点:从姑姑家出来找另外的工作,并且因此与老公达娃相识。

她去大昭寺打阿嘎,达娃也去大昭寺打阿嘎,他们的相识非常有西藏特色。

打阿嘎土时,通常是男女分开十几个人排成队,每个人手中拿着一根木制的夯锤,唱着歌、按着一定的节奏前后左右移动步伐,同时用手中的工具敲打着脚下的碎石和 泥土。各组之间唱歌的次序错落有致,形成“对歌”。歌词的内容多是劳动、宗教和爱情,在皑皑雪山、湛蓝天空、灿烂阳光、古朴寺庙建筑的背景之下,这种把劳 动与娱乐融于大自然中的场景格外动人。

05.jpg

2011年,茶馆搬家前一晚上,一家人在茶馆的合影。

琼达和达娃,究竟是谁在人群中多看了谁一眼呢?

达娃是拉萨人,他们在相识一年后结婚,住在布达拉宫下面的雪城里,开始在布宫转经道的东边摆摊,卖些日用百货。摆摊摆了8年,因城市改造摊位被拆除,他们就从雪城搬到八廓南街吉堆巷德吉康萨5号大院。

8年来摆摊赚了些钱,再加上八廓街上转经的人多,夫妻俩就合计开个甜茶馆。央拉是琼达的宝贝女儿,今年21岁。琼达很多时候记不住年份,就以“女儿几岁那一年”这样的方式来记事。比如甜茶馆开张的日子,在她的记忆中就是女儿出生的那一年。

琼达的日喀则相聚茶馆开张了,最初只有两个小房间,客人也不多。每天,夫妻俩6点就得起床,然后开始煮甜茶、煮藏面、蒸藏包子。7点开门,陆陆续续就有转经 的、早起的人来茶馆喝茶。有时人多,有时人少,一直要忙到晚上9点左右才关门。除了雪顿节、藏历年等重大节日,或者家里有事之外,琼达的生活几乎天天如 此。

2011年,茶馆搬到拉宁达热。

鼎盛时期的甜茶馆

上世纪90年代,拉萨市政府改造了八廓街及周边一带的一些居民住宅。改造工程主要是将原来一两层的民居改造成4到5层的住宅楼。这种住宅楼依然保持藏式建筑 风格,呈四合院格局。住宅楼里的住户少则20几户,多的有50多户。因为住户比改造之前的四合院多了几倍,所以这种住宅楼一般被称为“某某大院”。

德吉康萨5号大院是1996年开始改造的,历时一年竣工。改造工程结束后,琼达买下了大院里的5个房间,作为自己和茶馆服务员的住房。

此时琼达的茶馆刚刚开了一年多,由于位置不临街,生意也不怎么好。正好改造工程开工,住户必须迁出,琼达就在八廓南街找了一个临街店面。这是甜茶馆第一次搬家。

新茶馆是有着300多年历史的桑珠颇章的一部分。桑珠颇章位于八廓南街吉堆巷口,是1642年专门给蒙古和硕特部首领固始汗建造的豪宅。

2011年,搬到拉宁达热的新茶馆开业。

茶馆有3个房间,外间较大,是客人喝茶吃饭的主要场所;中间是操作间,也可以坐人;最里间是仓库。桑珠颇章的历史赋予这间茶馆与众不同的气质:古老的柱子上 画满的吉祥图案依稀可辨,厚达一米多(比普通人的一只手臂还要长)的墙壁特别厚重,偶尔裸露出的石头满是污痕,剥落的墙面铭刻着岁月的无情与沧桑。

这期间琼达做了一件最重要的事情:从老家找来一些亲戚到茶馆帮忙。晋美是琼达的哥哥,在拉萨周边的一个部队服役,退役后到茶馆来负责经营。曲珍是晋美的外甥 女,什么事都做,但最主要的工作是负责收钱,可见琼达对她的信任。除了这两个对茶馆来说最重要的人之外,还有一些时不时过来帮忙的亲戚,日喀则相聚茶馆, 真正成为了琼达做生意和聚拢亲情的地方。

在琼达的苦心经营下,有了晋美和曲珍的帮助,茶馆在八廓街一带越来越有名气,聚集了一大批忠实的茶客。茶馆最有特色的是藏面、甜茶和藏包子,甚至一度还出现 藏包子供不应求、客人排队购买的场面。除了八廓街周围的老顾客和转经的藏族同胞,还有从拉萨郊区慕名而来的客人,也有一部分游客。

在女儿上初一那一年,琼达的茶馆有了一个铜字招牌,这是为了响应政府统一临街店面装修风格的要求而制作的,花了1000多块钱。

03.jpg

2015年,新茶馆里的老客人。

老拉萨人的甜茶观

2011年8月,桑珠颇章居民大院保护及维修加固和附属建筑新建工程启动,包括琼达茶馆在内的所有商家和院内居民都要搬迁。新店在八廓南街的另一个巷子里,相距不到100米,是一个叫拉宁达热的老院子,但相对桑珠颇章来说,算是很新了。

新茶馆如期开门营业,老客人们也陆陆续续回归。但这个地方毕竟是在巷子里,没来过的客人很难找到,生意还是差了一些。

桑吉卓玛是拉萨市实验小学的英语老师,从小在拉宁达热院内长大。她的家就在琼达茶馆的楼上,自从2011年茶馆搬过来后,因为喜欢这里甜茶的味道,几乎每天都来。

甜茶的制作其实特别简单:首先是煮红茶,煮好后滤掉茶叶,加入奶粉和白糖,再煮开即可。过程虽然简单,但各家茶馆用的红茶、奶粉原料都不一样,量也不一样, 从而导致口感千差万别:有的茶味浓一点,有的几乎没有茶味,有的甜一点,有的奶香很浓,有的很淡……而茶客当然就会凭着个人喜好,选择适合自己的茶馆。琼 达茶馆的甜茶一直都是用小锅煮,煮好一锅卖得差不多了再煮第二锅,所以能严格控制甜茶的品质,这也是众多客人成为忠实茶客最主要的原因。

作为土生土长的拉萨人,桑吉卓玛从小就是被甜茶“泡”大的,在她看来,一天不喝甜茶就老觉得饿,没精神。只要有时间,她就会从茶馆买3磅甜茶到办公室,跟同事一起喝。

不仅如此,她在内地上西藏班的儿子对于甜茶也很是想念,所以她特地买了甜茶粉寄给他。甜茶粉加开水的味道当然不能同煮出来的甜茶相提并论,但聊胜于无吧。

拉萨的甜茶馆设施一般都比较简单,长桌长凳一摆,长凳上铺上褪色的卡垫,大家坐在一起。墙壁斑驳,地上也时时散落着垃圾,不熟悉的人不由得会质疑:这里的东 西能吃吗?但本地人早已习惯了这种环境,如果收拾得干干净净像西餐厅一样,反而会觉得拘束。桑吉卓玛也早已习惯了这种环境,觉得在这样的环境里喝甜茶吃藏 面聊天特别自在。

2015年初,拉宁达热大院的改造工程启动,桑吉卓玛已经搬到另外的地方,但因为母亲还住在这里,所以她有时还会回来这里,来茶馆坐坐。她说这个院子将会改造成四层楼房,要住进更多的人。

琼达的日喀则相聚茶馆当然也要再次搬家。而这次,琼达和达娃决定将茶馆搬回德吉康萨5号大院——他们茶馆最初诞生的地方。

02.jpg

2015年,桑吉卓玛的母亲坐在家门口,拉宁达热院子里已空空荡荡。

尘埃落定

2015年7月,琼达生了一场病,茶馆一直没有开门。

三个月之后,2015年10月14日,琼达的茶馆搬到德吉康萨5号大院,再次开门营业。用了10多年的铜字招牌已经破烂,新店的招牌换成崭新的电脑喷绘,店名依然是:日喀则相聚茶馆。

现在茶馆楼上楼下共有5个房间,还花了3000多元添置了一台大冰箱,规模更大了一些。由于房子是已经买下来的,除非整个大院要被拆除,否则茶馆再也不会搬 家了。这么多年搬来搬去,有的老茶客还是找来了,有的却不知道去了哪里。茶馆的营业额从每天两三千元减少到八九百元,琼达和达娃有时会坐在茶馆里发愁。

20多年来,一壶3磅的甜茶从5元涨到10元,一碗藏面从2元涨到5元。原料的价格高了,产品也不得不跟着涨价,相对来说,琼达的茶馆涨幅算是比较小的。

顾客少了,店里也不需要太多人手,除了琼达和达娃夫妻俩,还请了一位叫尼玛的服务员。人少了,工作量却没有少多少,每天依然要煮甜茶,煮藏面,蒸藏包子;每天依然要从早上6点忙到晚上9点。

早在两年前的一个藏历年,晋美因病逝世。

2015年,曲珍也再也没有出现在茶馆。

老顾客有时会问到曲珍,但琼达对于晋美的病因和曲珍不来茶馆的原因,都不想多做解释,只能从她的只言片语中了解到:曲珍在日喀则老家。

女儿央拉已经从西藏藏医学院毕业,目前正在实习。琼达和达娃闲下来的时候会想:自己年纪大了,天天这样忙活,感觉越来越力不从心。等孩子有了自己的工作,有了自己的家庭后,有一天实在做不动了不开茶馆了,就把房子租出去,好好享享福。(记者 卢明文) (西藏商报A12、13版)

责任编辑:彭婧    
西藏游

客服电话

4006356676

周一至周日 08:00-23:00

icon-wechat

微信扫一扫

免费咨询微信客服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