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巴村的“外来女婿”嘎次平

1年前 117

他数十年如一日,不图回报帮助群众。他说,“三个意识”不仅需要每个人用心去体会,更需要每一位公民身体力行。且看—

珠巴村的“外来女婿”嘎次平

在昌都市八宿县白玛镇,提起珠巴村党支部书记嘎次平,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嘎次平原本不是珠巴村人,而是距离珠巴村十几公里外的旺比村人。

自从嘎次平1985年“入赘”到珠巴村、并被选为珠巴村村委会副主任以来,已经过去了37年。这37年来,嘎次平先后担任珠巴村村委会主任、村党支部书记,直至今日。

是什么样的一种品质,让“外来女婿”嘎次平成了珠巴村群众的“主心骨”?

父亲是嘎次平人生中的第一位老师

出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嘎次平,经历过改革开放前农牧区发展最为困难的时期。

在旺比村,嘎次平一家是全村少有的文化家庭,祖父和父亲都粗通藏文和数学。那时候的白玛镇,还没有学校。父亲朗加便发挥自身所长,把掌握的知识传授给了嘎次平和几个兄弟姐妹们。

在嘎次平的印象里,父亲和母亲都是乐于助人的热心肠,乡亲们有什么事都会向父母寻求帮助。“那时,我们家虽不富裕,但不管谁家有事需要帮忙,他们都会尽已所能地出一份力。”嘎次平回忆,从自己记事起,父亲就总是教育他要多帮助别人,多做好事。

在父亲的教导下,嘎次平和兄弟姐妹们从小就养成了助人为乐的优秀品德。

嘎次平在八个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四。最小的弟弟出生后不久,母亲突然离世,让这个本来就贫寒的家庭雪上加霜,一家人的生活重担全部压在了父亲身上。

突如其来的打击让嘎次平长大了很多。他主动承担起了生产队放牛的劳动,终年在布满荆棘和砾石的山上奔波。“不管在哪里,不管什么样的季节,我总是光着脚丫,在山上跑来跑去赶牦牛。长年累月放牧,一双脚磨得都是茧,硬得跟牛掌一样,用针扎都不觉得疼。”嘎次平说。

十五岁那年,生产队队长旦增卓嘎见嘎次平整天赤着脚,就把自己的一双旧布鞋送给了他。这双鞋补了又补、修了又修,他总舍不得扔。

第二年,旺比村办起了小学,村里文化程度最高的嘎次平当上了民办老师,教村里的孩子们藏文和数学。嘎次平从6.5元的教师补贴中拿出4元钱买了一双新鞋。他说,老师是学生的表率,得有个老师的样子。

“外来女婿”成了珠巴村群众的“主心骨”

1980年,在双方家长撮合下,嘎次平与珠巴村的布琼拉姆喜结连理,告别了五年的民办教师生涯,成了一位“上门女婿”。

那时候,珠巴村与旺比村一样,生产生活都比较落后。村里没有饮用水源,人畜饮水,全靠从塞曲河引出的一条简易水渠引水。12公里长的简易水渠,时常因塌方、泥石流而堵塞,断水成了珠巴村的常事。

每当遇到水渠堵塞,不等村干部发话,嘎次平二话不说,总是第一个扛起工具,沿着水渠疏通水道。

像这样的事,嘎次平在村里做了很多。

“不怕苦、不怕累,又有知识、又肯动脑筋,热心助人,遇事总是先为乡亲们着想,还不计任何报酬。”短短几个月时间,这位“上门女婿”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珠巴村干部群众的一致称赞。

就在这一年,珠巴村村委会换届,嘎次平众望所归,被选为村委会副主任。之后,嘎次平又先后担任了珠巴村村委会主任、村党支部书记。每次换届选举,他都是全票当选,乡亲们信得过他。

刚进村委会班子,嘎次平就花20元钱买了一双皮鞋。他还是那句话:“干部得有干部的样。”在他心目中,有一双好点的鞋子,就能走更多的路,为乡亲们做更多的事。“穿上干净的鞋子,脚上就多了一份力量。”嘎次平说。

年富力强的嘎次平带领村“两委”班子,不遗余力地为珠巴村的发展、为改善全村群众的生产生活努力工作着。2008年,他发挥致富带头人“领头雁”的作用,带领村民成立了村里首支农牧民施工队,并组织群众参与到乡村水渠改造、水塘维修、道路改扩建和县产业园区的建设当中,当年实现收入120余万元。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珠巴村农牧民施工队已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79名,卡车62辆,拖拉机38台,搅拌机4台,大型装载机两台,总资产达到240万元,成为珠巴村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

如今,已是年过半百的嘎次平依然奋战在珠巴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的岗位上。他严于律己,始终如一地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贯彻执行各级党委、政府的部署,勤政为民,恪尽职守。他致力于加强村“两委”班子自身建设,建立健全了普通党员设岗制、工作记分制,建立了党员活动室,积极开展党员培训,还通过召开群众大会、走村入户等方式,宣传党的惠民政策,教育引导干部群众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群众信任我,党和国家培养了我,我应该为群众多做点事。”嘎次平说。

一位老人的“儿子”和两个孤儿的“父亲”

从父亲身上继承下来的助人为乐的传统,让嘎次平成了一个在珠巴村人人翘指称道的“好人”。他十多年如一日赡养孤寡老人次拥拉姆和孤儿旦增卓嘎、益西嘎松的事迹在当地传为佳话。

1999年,78岁的次拥拉姆接连遭受到丈夫去世、儿子走失的双重打击,一病不起,从此丧失了生活自理的能力。得知情况后,嘎次平经常到老人家里帮忙打扫卫生、做饭、洗衣服。2002年,他和妻子布琼拉姆商量,索性将老人接到家里,像照顾自己母亲一样,精心照料次拥拉姆的生活起居,直到老人安然离世。

在嘎次平临时居住的“家”里,记者见到了大学刚刚毕业的旦增卓嘎和正在大学念书的益西嘎松姐弟。

“在我和姐姐的心里,早就把嘎次平叔叔当成了爸爸。”益西嘎松说。

姐弟俩的父母在世时,对姐弟俩疏于管照。姐弟俩饿了,便到嘎次平家吃饭。旦增卓嘎小学毕业后,父亲准备让她退学,结婚嫁人。嘎次平听说后,狠狠地教训了姐弟俩的父亲。他自己拿出钱,要姐弟俩的父亲继续让女儿上学。姐弟俩的父母也因此感动,惭愧地放弃了嫁女儿的想法。

2015年,姐弟俩的父母相继因病去世。嘎次平和妻子便把姐弟俩接到家中,像亲生儿女一样精心照顾他们的生活和学业。后来,姐弟俩先后考上了大学。

如今,旦增卓嘎已经从无锡江南大学学成归来,并在八宿县藏东源创业投资公司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而益西嘎松也借学校放暑假从广西工程职业学院回到珠巴村看望养父母。由于是自费上大学,益西嘎松每年12000元的学杂费、住宿费,以及每月1200元的生活费,都由嘎次平负担。益西嘎松明年就要毕业了,他的理想是成为一名人民教师。

“你们挣的钱你们自己存好,以后用钱的地方多着呢,遇到有困难的人也可以帮助一下。”嘎次平慈父般地叮咛道。

贴钱为群众免费接骨的土“门巴”

珠巴村尽管在318国道边,但由于藏东特殊的地质环境,每到雨雪天气,村道湿滑泥泞,行人极易跌倒受伤,珠巴村和周边村落不时有人因此骨折。当地缺医少药,去县医院又远,给伤者带来不少痛苦。

嘎次平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如果自己掌握了接骨的医术,那就可以更好地为乡亲们治伤了。”他暗自思忖。

说干就干。嘎次平先从研究人体骨骼入手,买来一些相关书籍,一有空,就坐下来,悉心研究接骨之术。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钻研,嘎次平终于掌握了接骨医术,学会了开药方,并在为群众服务的实践中日渐娴熟。

渐渐的,嘎次平的接骨医术声名远播,不仅八宿县各乡镇,察隅、波密、左贡等地也经常有骨折受伤的群众登门找他治疗。从二十多年前为第一位伤者桑姆接骨开始,嘎次平每年都要为上百名群众接骨疗伤。在他的手机里,记者看到许多他席地而坐为伤者接骨的图片和视频。

嘎次平为群众接骨疗伤,从不收取一分钱报酬。

2019年6月8日,珠巴村村民泽久因车祸导致胸部八根肋骨断裂,一只手臂骨折。医院建议家属把泽久送到成都治疗,否则容易落下后遗症,影响正常生活。但巨额的医疗费、路费对泽久来说,无疑是天文数字。嘎次平得知后,主动上门为他接骨疗伤。经过三年的治疗,如今,泽久已经能够下地劳动了。

2020年2月,吉中乡一名八岁女孩因车祸导致下颌骨受伤断裂,需要一笔不菲的治疗费。女孩家庭困难,没有多余的积蓄支付医疗费。几经周折,女孩一家找到嘎次平。经过多次接骨治疗,女孩下巴已恢复正常。

为了给乡亲们接骨,嘎次平自己掏钱买了许多纱布和胶布,就连女儿女婿每个月给他的零花钱都贴了进去。每次去区外、拉萨、昌都出差、开会,他都要去药店买上几大包纱布、胶布。因为这些纱布、胶布比县里便宜很多。

嘎次平把心思和精力一股脑地用在了为乡亲们做事上,家里的活全都扔给了布琼拉姆。有时,布琼拉姆有时忍不住发几句牢骚,嘎次平总是安慰她:“你怎么对别人,别人就怎么对你。”

其实,布琼拉姆何尝不理解和支持丈夫。面对记者的采访,她说:“他的事我也帮不上什么忙。我把家务做好了,不让他为家里的事操心,就是对他工作的支持。”嘎次平有时在家里为伤者接骨,她也会上去搭把手。

在嘎次平夫妻俩的带动和影响下,助人为乐在珠巴村蔚然成风。乡亲们谁家有了困难,318国道上司乘人员需要帮助,大家都会不遗余力地帮上一把。

有付出就会有回报。多年来,嘎次平及家庭先后荣获自治区、昌都市和八宿县“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村(居)干部”“先进个人”“文明家庭”等荣誉称号。2019年1月,嘎次平被评为自治区劳动模范。

今年4月,嘎次平决定推倒住了40多年的土坯房,拿出家里的全部积蓄,再贷上点款,建一栋四层楼的新楼房。他的想法很简单,318国道旅游一年比一年火爆,珠巴村区位优势明显,自然资源禀赋得天独厚,生产的水果、荞麦远近闻名,却还没有一家像样的民宿。借着八宿县打造珠巴村乡村振兴示范村的良机,等新房建好了,就办一家特色民宿,把村里几家生活最困难的群众拉进来,走共同富裕的路子。布琼拉姆是昌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荞麦饼的传承人,两人一拍即合。

听说老支书家盖新房,珠巴村一下热闹了起来。几十位壮劳力不约而同来到嘎次平家,帮助他家建房。在村民眼里,嘎次平是一个好人,是大家信得过的人,更是带领他们致富的“领头羊”。

“喊十句口号,不如做一件实事。”说到正在深入开展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宣传教育,嘎次平说,“三个意识”不仅需要每个人用心去体会,更需要每一位公民身体力行,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变得更加美好。(记者 周婷婷 廖嘉兴 张尚华 拉巴卓玛)

责任编辑:龙会琴    
西藏游

客服电话

4006356676

周一至周日 08:00-23:00

icon-wechat

微信扫一扫

免费咨询微信客服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