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玛旺久:用坚持让“久河卓舞”重放光芒

3年前 944

尼玛旺久,生于1945年,西藏山南市琼结县下水乡久河村二组村民。9岁开始学习“久河卓舞”,从事“久河卓舞”表演60余年,带领“久河卓舞”登上了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的殿堂。2018年5月,尼玛旺久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 图为尼玛旺久老人舞台照。

luyj0315_s.jpg

“久河卓舞”表演现场。

luyj037_s.jpg

琼结县民间艺术团在基层表演“久河卓舞”。

luyj0313_s.jpg

2011年,“久河卓舞”进入央视元宵晚会。

luyj0311_s.jpg

2017年,“久河卓舞”在十三届山花奖颁奖现场获得优秀民间艺术奖。.

luyj038_s.jpg

琼结县久河村晨景。

luyj0310_s.jpg

2018年,央视品牌栏目《乡村大世界》走进琼结并现场录制“久河卓舞”。

luyj032_s.jpg

“久河卓舞”服饰装饰之“烟丝袋”。

luyj034_s.jpg

“久河卓舞”服饰装饰之“墨水袋”。

luyj031_s.jpg

“久河卓舞”服饰装饰之擦鼻布。

luyj035_s.jpg

“久河卓舞”道具之鼓槌。

在西藏,“卓舞”又称“果卓”,藏语本意是圆圈舞,“卓”意为舞,也有鼓舞之意。

山南市琼结县的久河村,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久河卓舞”的发源地。作为流传于山南一带民间祈求吉祥的舞蹈艺术,“久河卓舞”被称为西藏的“腰鼓舞”, 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久河卓舞”是藏族传统舞蹈文化中比较特殊的一门艺术,也是现存世界各民族传统舞蹈文化中最为古老的形式之一。

2014年,“久河卓舞”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年74岁的尼玛旺久老人成为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

在尼玛旺久60余年的舞蹈生涯中,从未放弃过对“久河卓舞”这一民族文化瑰宝的探寻和拯救。他用一个“甲子”的时光,以梦为伴,踏歌而行,谱写了一曲“久河卓舞”的壮歌。

探源:1300年历史的农人鼓舞

山南市琼结县下水乡久河村是一个普通的小村落,至今,在这个村落里,依旧保留着距今上千年,仍在民间流传,且保有原始、质朴、稚拙风格的琼结“久河卓舞”。

对久河村而言,距今1300多年历史的“久河卓舞”,是比藏戏形成流派最早的宾顿巴白面具藏戏还要古老的传统舞蹈。它是民间震慑邪魔、祈求吉祥的舞蹈,被称为西藏的“腰鼓舞”。西藏农耕文明发源已久的山南,每逢重大节日,都有跳卓舞的习俗。

据说,卓舞是该舞创作者模仿雄鹰展翅动作而编排。几十位舞者动作整齐划一,边歌边舞,由慢渐快。慢时庄重、肃穆,富有立体感的旋转舞姿,使人们享受到一种古朴庄重、威武刚健的艺术美;快时动作粗犷奔放,进入高潮犹如急风暴雨,激荡人心。

关于卓舞起源,可以追溯到苯教时期,在苯教的古籍《顿巴·辛饶传记》中记载着“有人高举经幡,有的吹起大号,有的击大鼓……有的跳起‘宣’,有的跳起‘嘎尔’,有的击鼓跳起‘卓’舞,有的唱起歌……”。在另一部苯教典籍《多色米》中也有卓舞的相关记载, 这说明“卓”舞早在雍仲苯教时期就已经盛行。

民间对卓舞的起源地点说法不一。每一种传说都明显带着对自己故乡的偏爱。卓舞中关于桑耶寺的内容以及卓舞与桑耶寺关系的传说则说明,这门古老的艺术在佛教初传西藏的过程中,曾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

西藏第一座佛、法、僧俱全的桑耶寺坐落在扎囊县桑耶镇桑耶村,桑耶寺及佛法的弘扬与久河村有剪不断的关系。

8世纪后半叶,吐蕃赞普赤松德赞动用全藏之力,修建桑耶寺。传说,那时白天工匠们辛辛苦苦修建的墙壁,到晚上就被妖魔毁掉。为了迷惑鬼神,莲花生大师从达布地区邀请了卓巴(跳卓舞的人)七兄弟跳卓舞镇魔。当时,与雅砻河谷的卓舞队一起受邀到海布日神山下表演镇魔舞蹈的,还有来自不同地方的另外7支卓舞队,包括来自乃东多颇章、桑日绒、琼结和加查等地的舞队,都属于古称“洛卡”的这片狭长河谷区域。

桑耶寺修了12年,卓舞队在海布日神山下便跳了12年。这12年里,各地卓舞队频繁的交流和切磋,使“卓”这一古老的舞蹈得以完善。除了传统曲目,卓舞队还创作编排了为修建桑耶寺歌功颂德的新曲目。在久河卓舞的卓舞歌词中有多处专门描述桑耶寺修建过程的内容,比如:

桑耶的土石何年堆积?

桑耶的土石是子年堆积,

沙丘般的土石从此得。

桑耶的墙基是何年奠?

桑耶的墙基是丑年奠,

四足撑在地上从此得。

桑耶寺内卓舞的壁画,让我们从另一个侧面了解了“久河卓舞”的传统面貌。目前已知的两处卓舞壁画,一处在大围墙南边的康松桑嘎林二楼,另一处是主大殿二楼回廊周边一圈。对卓舞壁画了如指掌的桑耶寺僧人达娃次仁说,当时的“卓”以表演各类圆圈“鼓舞”为主,可以隐约看出原始“拟兽舞”的影子,以及技巧性表演占舞蹈的主要部分等特点。

这两处壁画应该是20世纪40年代的作品,但两处风格不尽相同,是不同的画家分期完成的。西藏大学艺术学院丹巴饶旦教授肯定地说:桑耶寺的这些卓舞壁画是近代西藏著名宫廷画师仲多钦莫·班觉杰布亲率弟子绘制的杰作。西藏地方政府在20世纪40年代对桑耶寺进行的规模较大的维修工程在当时是轰动一时的一件大事,不但动用各地的能工巧匠出工出力,还邀请各地的画师、舞队、戏班、歌女、乐手、游吟诗人前来助兴。班觉杰布是1905年生人,13岁时跟随父亲学习绘画。在那一次的维修过程中,桑耶寺内外三层建筑内的壁画、木构彩绘全部由班觉杰布负责组织。

从对壁画的研究来看,历史上的“久河卓舞”与现今的“久河卓舞”几乎没有太大区别,至少在服饰、队形、发型等方面基本相似。直到现在,身为卓舞的演员们仍然喜欢观赏这些壁画,并参照壁画学习动作要领。

据史料记载,“久河卓舞”创建时期舞蹈段落共分为12段,其中部分段落是模仿动物编排而成。另外,“久河卓舞”与西藏其他地方的卓舞有所不同,每段有不同内容,显示出藏家儿女的热情、好客、大方和对生活的执着追求,人们能从中感受到鼓舞奔放的气势和热烈的气氛。

在今天,“久河卓舞”队由数十人组成,动作整齐划一,豪放而大气。开场时由一位身披羊皮、头顶面具的“卓本”(卓舞的领队或指挥者)带队出场,站立中央指挥舞蹈的次序和鼓的击法。

历经:在旧西藏靠跳舞乞讨为生

尼玛旺久,1945年出生在久河村一户农奴家中。9岁起,年幼的他跟随父亲及民间舞师洛桑学习卓舞。在他25岁那年,当上了“久河卓舞”舞师。

在旧西藏,尼玛旺久一家三代到西藏各地跳卓舞乞讨为生,这在旧时的观念里,还属于较为低贱的行业。

对年幼的尼玛旺久来说,与“久河卓舞”是一出生便注定的命运。他既凭着一腔兴趣,也源于其祖辈都以此仰赖生活,而毫无他念地、刻苦练习卓舞的各种技艺。

那段跟随大人学习表演的过程中,他小小的身影在村落的田间地头,在烈日下或寒风中反复训练。这让他在成年后,一步步走上了久河村唯一一位对“久河卓舞”的历史渊源、文化表现形式、艺术特色、舞蹈动作具有一定了解和造诣的民间传承人。

尼玛旺久回忆道:“第一次参加雪顿节,风餐露宿,赶着毛驴,拖着行李和干粮,走了7天7夜才到梦寐以求的拉萨。由于是支差形式,在拉萨期间,还要马不停蹄地演出七八天时间,几乎没有休息时间。”

尼玛旺久说,“久河卓舞”的服饰和装饰是民主改革前,西藏地方政府的“仲科且”(意为俗官装)服饰,装饰上有铜制精美纹案的笔筒、上等布料做的墨水袋和烟丝袋、金银两种佛龛、上等的佩剑、刻画龙图腾的鼓、羊蹄做的鼓槌等。

他说:“在当时,最隆重的服饰和装饰只有我才能穿(注:当了卓舞的舞师才有资格佩戴)。一般的卓巴是不能随便穿的。”虽是陈年往事,但显然,老人说起这段过往,仍然掩饰不住内心的自豪感。一头的银丝长发,一张刀刻般褶皱的脸,也仿佛一同在诉说岁月。

尼玛旺久回忆,那时候学卓舞是为了支差。当时,卓舞表演者非常辛苦,每当日吾德庆寺有大型活动,他们常常是饿着肚子去表演,而最苦最累的就是从雪巴村(今琼结镇雪巴社区)跳着卓舞一路跳到日吾德庆寺,再跳着下到雪巴村,将近7公里的山路表演下来,整个身体完全就没有了知觉,感觉半条命都留在了山路上。

“而且,跳卓舞要留长发,为了躲避这种苦差役,大家会偷偷剪掉头发,但无济于事,不仅逃不了差,还会招来毒打。”尼玛旺久说。旧西藏,卓舞表演队就如同一群乞丐。他说:“我们的演出服装都是用一小块一小块的黑氆氇拼凑做成的,放久了就会被虫子咬得千疮百孔,而演员们穿着这样的服饰表演,经常会看到虫子从身上掉下来。”

生机:新时代救活了“久河卓舞”

“西藏和平解放后,我因为有不错的表演才艺,成了县文艺宣传队员。改革开放后,我靠跳‘久河卓舞’到处打工赚钱,带着卓舞出现在各种表演场合,成为人们茶余饭后总能提及的‘名人’。”靠技艺吃饭,尼玛旺久颇为自豪。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老戏师的离世,尼玛旺久成为“久河卓舞”的顶梁柱。当这条道路前景不明、充满艰辛时,他想过放弃,可是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坚持,只为“久河卓舞”的保护和传承,只为对艺术的一份信念和执着。

1981年,山南市筹备首届中国西藏雅砻文化节,“久河卓舞”成为被主办方选中的“重头戏”之一。“当时琼结县派人到加查县找我,让我回去教年轻人跳卓舞。”尼玛旺久回忆说。

1992年8月,尼玛旺久带着由80多个村民组成的庞大表演队伍登台亮相,那年是“久河卓舞”第一次登上大舞台表演,深居乡间的古老舞蹈由此走进大众视野。

尼玛旺久老人感言:“久河卓舞被救活了。”

如今,久河村有卓舞传习所,相关保护经费被列入了财政预算,尼玛旺久光荣地成为了“久河卓舞”传承人,传承卓舞艺术,培养卓舞艺术接班人。

经过几十年孜孜不倦的探索和追求,尼玛旺久老人在“久河卓舞”表演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表演卓舞过程中,他自己不仅是个表演者,还担当起“卓本”(领舞者)的角色,控制着整个舞蹈动作和节奏。如今在久河村,尼玛旺久老人已先后培养了80余名学生。对学生的每一个动作,他都要一一指点,亲自示范,给年轻演员树立了榜样,还教年轻人做人、做事的道理。在老人的带动下,久河村组建了卓舞队,队里的年轻队员们经常到区内外表演,见识到了更大的舞台,吃上了“文化饭”。

正是因为尼玛旺久老人的坚持,让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艺术风格的“久河卓舞”得到传承,并于2008年2月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久河卓舞”传承人,尼玛旺久坦言,很高兴这一舞蹈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他要把自己掌握的舞蹈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一代。

这些年,尼玛旺久也积极回应政府文化交流号召,克服年龄大、身体不适等带来的种种不便,利用传统节日和重要节庆活动,以及到区内外参加各种演出活动的机会,亲自带队、亲自上台,只为将这门艺术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久河卓舞”,让更多的观众欣赏到这一古老舞蹈的风采,推进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

他先后率卓舞队参加过2009年藏历新年晚会;同年,在北京举办的“中国民族民间传统音乐舞蹈展演”活动中荣获CCTV舞蹈大赛民族民间舞蹈类银奖;参加文化部在台湾举办的“守望精神家园——首届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月”活动;参加文化部迎新晚会、《我要上春晚》,2011年“久河卓舞”《吉祥鼓韵》成功进入央视元宵节晚会,此次是继参加《雅砻春潮》、世博“西藏周”后又一次亮相全国。2017年赴广东参加第十三届山花奖颁奖现场并获得山花奖——优秀民间艺术奖等。

60个春去秋来,尼玛旺久跳成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从一位学徒变成了一名老师。岁月匆匆一甲子,沧海桑田一瞬间,他树立了一座“久河卓舞”名扬天下和对艺术执着坚守的丰碑。

(本版资料图片由 曲杰 伦珠泽仁 摄)

责任编辑:龙会琴    
西藏游

客服电话

4006356676

周一至周日 08:00-23:00

icon-wechat

微信扫一扫

免费咨询微信客服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