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西藏旅游
从事西藏旅游20多年,独创的产品和领先的服务标准
图为群众在草地上表演“甲谐”。本报记者 扎巴旺青 摄
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文明的源起离不开河流。大到江海,小到涓涓流水,依水而生的人们,凭借自己的智慧,创造出了许多独特的文化——“甲谐”便是如此。
甲谐有好几种藏语写法,其中一种意为“隆重的歌舞表演”。在萨嘎县一带“甲”则有“八”之意,即为“谐钦”“噶尔”“卓谐”“贡谐”“朗玛谐”“索谐”“果谐”“甲谐”等八大“谐钦”之一。甲谐是一种隆重的集体歌舞,服饰特色鲜明,动作稳健,质朴中又透着热烈。其中,萨嘎县旦嘎乡的甲谐最为出名,一般在每年的藏历新年和重大节日时才会表演。2008年,“旦嘎甲谐”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萨嘎县旦嘎乡今年67岁的扎西,是旦嘠乡“甲谐”的第6代传承人,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
这一天他和往常一样,穿好跳舞的服饰,走在前面,身后是活泼可爱的小孙子,他的任务是帮爷爷拿跳舞时要戴的帽子。这帽子有着浓密流苏做点缀,大而圆,舞起来非常好看。对于小小个头儿的小孙子来说,拿这个帽子有些吃力,不过他很开心为爷爷做这件事。“因为我喜欢看爷爷跳舞。”小孙子腼腆地说,不敢看我们的镜头。其实这个小孙子,也和扎西一样热爱“甲谐”,放学回家就缠着爷爷教他。
路上,扎西跟我们讲起了他和“甲谐”之间的故事。
萌生出想要做“甲谐”舞者的强烈念头是在他8岁的时候。“从小看别人跳,就非常喜欢。8岁的时候,我决定专门跟前辈去学。”扎西回忆说,“因为那时候很多大人说我记忆力特别好,看过的舞蹈,很快就能记住动作,并跳出来。而且我的嗓音也很好。就这样,有前辈挑中了我。”
甲谐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关于甲谐缘起的说法中,一说为庆贺胜利而跳的舞蹈,二说为“隆重的舞蹈”,三说为唐朝时庆祝文成公主进藏而跳的舞蹈。可见,甲谐不仅仅是一种舞蹈,其中也是汉藏民族团结与友好的见证。据扎西老人称,旦嘎甲谐有30多种节目,目前他们能跳十几种。
采访当天,扎西和村里的舞蹈队在草地上跳起了“甲谐”,引得全村男女老少都来观看。当地民间有这样的说法:“慢板舞蹈像海里的浪潮一样雄伟宽阔,快板舞蹈像大地燃烧般激荡热烈,站着像老虎般威武,走着像牦牛般健壮,跳着像雄鹰展翅”。这是甲谐内在律动的精辟总结,如果以这样的律动起舞,自然而然地会流露舞姿的韵律。静静地欣赏舞蹈,听鼓点慢慢地,继而快、更快地落在静静流淌的布曲河上。
22岁的美丽姑娘阿旺曲珍,是舞者之一。自从“甲谐”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走上了更广阔的舞台,她便决心加入村里的舞蹈队。这是一个拥有107位演员的本土团队,经常去外地演出。“我父亲就是‘甲谐’的表演者,还是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她笑着告诉记者。
自治区级传承人补助经费每人每年1万元,补助标准居全国前列。西藏民主改革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西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西藏自治区建立了国家、自治区、地(市)、县(区)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列国家级的有89项,国家级传承人有96人;名列自治区级的有460项,传承人有350人。
比起在舞台上表演,阿旺曲珍更喜欢像这次一样在草地上表演。“上舞台会紧张,在这儿就会觉得特别放松、自在。”表演开始前,她和同伴坐在草地上装扮自己,不一会儿身上就佩戴满了琳琅满目的珠宝,光彩熠熠。“想让更多人了解我们的舞蹈,了解甲谐。”说起未来规划,阿旺曲珍希望自己能一直这样跳下去,植根于她内心的朴素喜欢,始终引领着她的前行方向。
客服电话
4006356676
周一至周日 08:00-23:00
微信扫一扫
免费咨询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