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木县吞巴景区

景点特色

所在城市: 拉萨

所在地址: 吞巴乡318省道中国移动西60米

联系电话:

营业状态: 正在营业

更多介绍: 吞巴景区,位于拉萨市尼木县吞巴镇吞达村,距拉萨市120公里,距日喀则市160公里,地处拉日旅游黄金干线。尼木吞巴景区历史文化厚重、自然景观秀美,处于尼木国家森林公园核心地带。

西藏游小程序码

尼木县吞巴景区

吞巴景区,位于拉萨市尼木县吞巴镇吞达村,距拉萨市120公里,距日喀则市160公里,地处拉日旅游黄金干线。尼木吞巴景区历史文化厚重、自然景观秀美,处于尼木国家森林公园核心地带。景区由六部分构成。

吞弥桑布扎故居。始建于1300年前吐蕃松赞干布时期,分为上下两层,共600余平方米,属典型的藏式贵族庭院。一楼有奴隶房、手工作坊、工具房、牲畜房。二楼是吞弥桑布扎和家属居住会客的地方。吞弥桑布扎曾在两个时间段在此居住过,一是从他出生到13岁,另一个时间段就是中年时期,他辞官回乡之后在此居住。藏文字主题博物馆。博物馆按照藏传佛教坛城的模式修建,占地3000余平方米。中心展馆以壁画唐卡为主,最大的一幅唐卡高4.5米,长81米,讲述藏文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是目前西藏为数不多的巨幅唐卡之一,历时数月绘制而成,唐卡主题鲜明、色泽饱满、形象生动、故事完整。博物馆还展出大量藏文书法字帖,最引以为傲的是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长达133米的藏文书法长卷。藏文的诞生,吐蕃结束了结绳记事的时代,文化发展迈上新台阶。吞弥桑布扎创制的藏文,千百年来记载着西藏社会的发展变迁。回顾历史,那是一幅系统的画卷,给我们以智慧力量和启迪。水磨长廊。水磨长廊是西藏唯一一个采用水磨手工制香的地方,也是藏香的发源地。水磨长廊内拥有古老的水磨280余座,在此可观赏西藏最原始的水磨藏香制作过程,从采掘原材料、磨料、晒砖、配料到成品,整个过程都是传统手工制作,令人叹为观止。不仅如此,水磨长廊旁还拥有村庄,树林、田园等等,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浑然一体。在水磨长廊观景台可观赏水磨磨制藏香原料柏木的过程。水磨的叶轮圆心是一根圆木,延伸到旁边的磨池。轮轴的一头装有一块垂直的长木块,被轮轴等分。其中一头连接着碗口粗的长木,长木另一头锲入待磨的柏木块,当水流带动叶轮转动,同时带动轮轴,轮轴带动长木板,木板引发长木反复运动,将柏木在略带凸角的磨池中研磨成泥。在水渠与磨池上斜搭着一根细木棍,细木棍的中间系着一小根线,这样水滴沿着木棍到线上,线上蓄的水垂直向下不停顿的均匀滴到研磨过的石头上。这样不但磨出来的木粉不会因干燥而四处飞扬,木头本身也会一直保持着湿润状态,以利于研磨。水磨虽原始,却处处闪耀着藏民族智慧的光芒。吞巴景区有三圣之说,即“圣人”、“圣香”、“圣水”。圣人指吞弥桑布扎。出生于公元619年,出生地为尼木县吞巴镇鲁热村。由于鲁热村地处偏僻,吞弥桑布扎的家族就把家搬迁到了现在的吞巴镇吞达村。相传吞弥桑布扎的父亲是第三十二代藏王的一位重臣,家境殷实。因此,吞弥桑布扎能经常接触到从各地流入西藏的佛经,使他从小对文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聪睿的吞弥桑布扎在13岁的时候,受藏王松赞干布的委派,同其他15位贵族子弟前往印度求学。求学路途艰难无比,与他同行的15位贵族子弟先后遭遇不测死去,只有吞弥桑布扎凭借顽强意志到达了目的地。吞弥桑布扎一生拜了两位老师,先是拜了印度婆罗门的高僧利敬为师,后师从于天竺高僧拉日柏森格。吞弥桑布扎在印度求学长达10年,通过刻苦钻研,创造了以30个辅音字母和4个元音字母为主体的藏文体系。他学成返回后,用自己创造的藏文编写的第一本书《藏王讼词》献给了松赞干布,得到了藏王松赞干布的高度赞扬和信任。从此跟随松赞干布南征北战,协助松赞干布建立了西藏历史上第一个强大的吐蕃王朝,成为吐蕃王朝七贤臣之首。吞弥桑布扎不仅创造了沿用至今的藏文,还是著名的政治家、语言家、翻译家。吞弥桑布扎回到故乡后,也就是现在的吞巴乡吞达村,向乡亲们传授藏文知识和藏香制作技艺。圣香指尼木藏香。吞弥桑布扎辞官回乡之后,看到乡亲生活贫困,心生悲悯,便利用自己在印度所学的熏香技术,结合了当地吞巴乡丰富的水资源创造了藏香制作技术,经过不断演变发展改进,尼木藏香知名度不断提升。尼木藏香配料考究,采用青藏高原特有的藏红花、藏寇、雪莲花等三十余种自然生长的藏草药为主要原料制成,讲究天、地、人和阴阳生理协调,有世代传承的独门配方,独特精良的手工制作技艺,使之具有祛病除疾,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功能,养神益智的功效,能清洁空气、杀菌消毒,预防流行性疾病等,置于衣物内可杀菌驱虫纯香持久,被称为“藏香之王”,亦被称为“圣香”。藏香因为添加了不同的药材,可能在某方面具有一定的功效,但我们更应尊崇科学,对症下药,切不可盲从而为。圣水指吞巴河水。由于制作藏香要利用水力带动水磨转动,水磨转动就会大量绞杀游至水磨的鱼类和其它生物。传说吞弥桑布扎看到自己创造的水磨绞杀鱼类,心生不忍,就在吞巴河和雅鲁藏布江的交汇处立碑设咒,阻止江河鱼类进入吞巴河,从此吞巴河中就再没有鱼类和其它生物,人们称之为“不杀生之水”,亦称“圣水”。逆流而上,是鱼类的习性。雅鲁藏布江中鱼类资源丰富,而作为其支流的吞巴河中无鱼,的确是一个谜。这个谜,也许是吞巴河水中含有某种物质,使鱼类无法生存,或者还有其它什么原因。这个谜今天解不开,但随着人类认知自然水平的提升,总有一天会解开的。人们借传说把吞巴河的水称之为“圣水”,说明吞巴人民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产藏香是为了改善生活,同时也不希望水磨杀害鱼类,这其中蕴含着发展生产与保护环境的关系,生产要发展,但环境不能破坏。吞巴人将保护环境的办法寓于吞弥桑布扎的咒语上,这是一种善良的愿望。我们只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爱护自然,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携手保护好美丽家园,使西藏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