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西藏旅游
从事西藏旅游20多年,独创的产品和领先的服务标准
所在城市: 阿里
所在地址:
联系电话:
营业状态: 正在营业
更多介绍:
东嘎-皮央石窟遗址是1992年文物普查的重要发现,距离札达县城北约40公里,是洞体规模最大的高原洞窟遗址,由石窟和寺院、城堡、塔林组成,分东嘎石窟群和皮央石窟群两个部分,散布在东嘎村和皮央村之间的山上。东嘎石窟群遗存有200多窟,皮央石窟群遗存有近千窟,由于相距很近,习惯上称之为东嘎-皮央石窟遗址。石窟内,设坛立像,建塔供养,绘制壁画,年代集中在古格早期的公元11至12世纪前后。石窟壁画得到较为完整的保存,总面积达到一万多平米。壁画笔法粗放,色彩艳丽,用料考究,许多壁画还采用了金丝镶嵌。画面栩栩如生,画风自由浪漫,造型古朴优美,不少画像还兼具早期克什米尔艺术风格。因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素有“第二敦煌”的美称,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嘎石窟群以壁画著名,题材主要为佛像、菩萨像、护法神、力士像、飞天、曼陀罗以及佛故事、说法图、礼佛图,以飞天图案居多,还绘有孔雀、龙鱼、双龙相缠绕、双凤对立等装饰图纹,同时还发现了异域人物、图案。壁画构图严谨、线条流畅、色彩鲜艳、造型独特、惟妙惟肖,因其采用特殊的矿物颜料绘制,现在我们依然可以领略其独特魅力。东嘎1号窟最具特色,窟顶为“四套斗形”,即以坛城图案为主的外方四圆形状,这在整个西藏是十分罕见的。顶部的四个方形相切,构成三角形,层层向天顶内收,每个三角形中都绘满细密的花纹,给人旋转而无穷延伸的感觉。窟内的壁画绘制精细,色彩淡雅,无数飞天做腾空或妙曼飞行状,彩带翻飞,神态呼之欲出,仿佛漫天飞舞的天使一般。东嘎2号是一座面积很大的礼佛窟,顶部为“中央四重圆形”。壁上开有佛龛,南门左右墙面各有108尊佛像、北壁有164尊佛像、东西两壁各有308尊佛像。现在佛像早已不存,仅剩当时为佛像绘制的头光和背光。皮央石窟群规模很大,仅石窟就有“前山一千,后山一千”之说。现在,保存下来的石窟近千个,有编号的总计862个,佛殿、民居、石窟和塔林等只能看见残垣断壁。参观皮央石窟群,必须从山脚下的古老佛寺和塔林开始。佛寺和塔林位于山脚下的一块高地上,叫“格林塘”,由“殿堂+佛塔群+围墙”三者构成,总占地面积为1.6万平方米,这种“殿—塔—墙”的建筑布局与古代印度“塔院式”建筑有诸多相似性。盘山而上,在山腰和山顶上残存着原来的杜康大殿和僧舍,与石窟群交错在一起。石窟种类十分丰富,绝大部分是僧人生活起居的僧房窟、修习用的禅窟以及用来储存物品的仓库窟,少数洞窟为塑像绘画窟、礼佛窟,甚至灵塔窟。石窟在前后山都有分布,前山为第一区,呈北南走向,在编洞窟433个。后山有两个片区,分别为第二区和第三区,第二区在编洞窟145个,第三区在编洞窟247个。另外,山顶上分布的洞窟为第四区,在编洞窟37个。皮央洞窟群数量庞大,大多因岁月长久坍塌严重,有壁画的洞窟,可辨识的绘画部分相对略少,但我们仍能从残存的壁画读出大量的历史信息。皮央79号洞窟,北壁龛室下方的一组供养人像,尽管部分残损,但仍能清楚分辨部分供养人的服饰为头戴宽檐帽冠、身着三角形大翻领镶边长袍,这种供养人服饰属于吐蕃王朝赞普或贵族的特有服饰冠帽样式,可推断绘画不晚于古格早期。皮央90号洞窟,四壁所绘以排列整齐的诸多坐佛为主,每尊坐佛的圆形头身光内画有细长的蝌蚪纹光芒线,这种特殊的光芒线表现手法来自邻近的克什米尔艺术。东嘎石窟群与皮央石窟群虽然距离很近,但两者还存在一定区别。总体上讲,皮央石窟群的延续开凿时间比东嘎石窟群长,反映的内容和壁画的风格并不完全一致,显著的不同是,皮央壁画的绘制持续到古格中期的15世纪前后。如皮央32号洞窟,东壁所绘萨迦五祖,西壁的上方绘有两排上师像,第34号洞窟的西壁也同样绘有萨迦世系祖师,这是元代以来西藏地方政治统一在文化艺术上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