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曲骷髅墙

景点特色

所在城市: 那曲

所在地址: 那曲市比如县

联系电话:

营业状态: 正在营业

更多介绍:

西藏游小程序码

那曲骷髅墙

骷髅墙景区涵盖了怒江缘文成公主广场、达姆寺多多卡天葬台、静心广场、达姆寺、生命感悟天梯、黑帐篷营地、温泉酒店等景点及基础设施。骷髅墙距离比如县城约65公里,地处达姆寺多多卡天葬台内。隔河相望的热登寺天葬台也存有骷髅,两个天葬台由一名天葬师主理,两寺间有索桥相连,可看作一体。在西藏,丧葬方式大体分为六种,最高规格的是塔葬,只有高僧大德圆寂后才能使用此方法,如达赖、班禅的灵塔。其次是火葬,悟道的出家人和较有社会地位的人使用此方式。第三种是天葬,此方法的使用在西藏比较普遍。第四种是水葬,在雅鲁藏布江流域比较普遍。第五种是树葬,在西藏的林区有此习俗。第六种是土葬,一般用于传染病患者和触犯刑律的人。在古代,藏王和贵族也实行土葬,现在的藏王墓和列山墓群就是吐蕃时期的贵族墓葬。按照西藏的风俗,天葬时,人的肉体由天葬师分割全部喂鹰,骨头敲碎拌入糌粑由鹰全部吃掉,这样死者在人间就不会留下任何痕迹。据民间传说,佛教传入西藏后才出现天葬,佛教主张众生平等,以尸体喂鹰也是为众生尽的最后一份贡献。同时,鹰被视为神物,人死后灵魂依然存在,而灵魂要进入天堂,需要通过鹰来作为桥梁,到达极乐世界。另外,民间还认为人的尸骨不全部被鹰吃掉,灵魂就会变成鬼怪,在世间危害亲友,所以,天葬时一般尸骨都要全部喂鹰。为什么比如县的天葬台会把骷颅留下,其中的说法不一。相传,比如县天葬保留头骨的做法,据传始于十三世纪,由比如县香曲乡曲德寺的打普活佛丹巴图库乌珠(又名白玛白扎)定下的寺规。天葬师阿旺旦增曾说过“把骷颅头留下,砌成墙,无非是告诫活着的人,要多行善,少有俗念,无论什么人,死了都不过如此”。也就是说,留下骷颅就是警示人们,生命有限,在有限的生命之中,要多行善、少作恶。在我们今天看来,这种做法也是在提醒世人,在有限的生命之中,要多做有利于国家、有利于民族、有利于社会的事,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也有游客发现,达姆寺将积存多年的骷颅头研成粉,加入其它藏药,制成一种疗效不错的镇痛药,因此,也不排除留下骷颅头是为了治病救人,这与佛教一贯倡导的利乐他人的教义不谋而合。我们面对的是庄严的骷颅墙,但其中传达的信息是利人利他、有益社会的善良愿望。这与我们今天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定程度上也不谋而合。怒江缘文成公主广场充分利用地形优势,形成台阶式广场。广场中央是公主温泉遗址,周围的土墙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相传,公主在此温泉沐浴之后,精神焕发,病意全无。温泉遗址后树立着文成公主雕像,雕像总高9米,由紫铜锻造而成。公主雕像前的石刻上书写的六字真言,那是公主刚学会藏语时写下的。雕像身后是文成公主下嫁吐蕃的浮雕墙,墙高3.5米,长80米,由金属铸造,通过大唐盛世、古道流芳、福泽高原三个篇章,展示了文成公主进藏的历史画卷。广场上树立着十三根柱子,每根柱子上都刻有比如的人文风情。广场左侧是福泽大道,通过福泽大道可前往达姆寺多多卡天葬台,多多卡天葬台于2007年确定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天葬台南门外,竖立一根10米高的经幡旗杆,上边有骷髅骨雕塑,顶部悬挂着很多经幡。天葬台整个院子约400多平方米,院子的西、南两处各有一道门,西门是活人进出用,南门是抬尸体的入口,北面是平房,专供为死者诵经祈祷的僧人使用。院子四周有约一人高的土墙,在南墙和西墙上修有木架,约四五格,每格内都整齐地排列着一个个头颅,形成两面长长的骷髅墙。院中间,有一块约4平方米大小、用鹅卵石铺砌而成的天葬台,台北边有一块60厘米高的长方形石块,是天葬时停放尸体的。院子下面有一个天葬池,全部用石块堆垒,冬季的气温在-20℃至-30℃,但尸体放在这里绝对不会上冻,其中原因谁也说不清楚,这也是多多卡天葬台闻名于世的重要原因。出了天葬台,迎面就是静心广场,也叫生命祈福广场,占地785.9平方米。游客可以行走于转经长廊,参加挂经幡、堆放玛尼石等祈福活动。道路的一侧是僧侣房旧址,建筑面积1176.17平方米,有日常生活、辩经、娱乐等场景的雕塑,形象地向游客展示了僧侣的生活。再往前是著名的达姆寺,据史料记载,达姆寺是文成公主进藏途径此地时,委托伦布修建,时间比拉萨的大昭寺早13年,是整个藏北地区历史最悠久的寺庙。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寺庙的香火依然很旺,可见文成公主在藏北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旁边的生命感悟天梯高26.1米,它完全采用石材建造,由“六台三墙”和顶部的转经筒组成。在旧西藏,民间认为,此生每做一件善事就能够形成天梯的一级,行善越多积累的级数就越高,距离天堂就越近,死后灵魂就容易摆脱六道轮回,从而进入极乐世界。其实,天梯是善良人们的想象,在旧西藏,广大农奴和奴隶遭受农奴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生活饥寒交迫,人均寿命只有35.5岁,现实生活太痛苦,根本没有幸福和快乐,于是他们只好祈求来世,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在虚幻的天梯之上。我们游览在这座天梯之下,得到的最大感悟就是:旧西藏把人变成了奴隶,新西藏把奴隶变成了掌握自己命运的主人。休闲露营区主要为帐篷营地,建筑面积475.86平方米,该区域搭造了不同规模的可拆卸的帐篷屋,同时结合本地元素,搭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黑帐篷。最后是温泉酒店,所在位置是怒江对面热登寺的东侧,占地面积3202.5平方米,楼高5层,一层高4.5米,二至五层高均为3米。酒店既有传统的藏式风格,又融入了江南水乡的建筑风格,是各族建筑文化交流交融的生动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