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

景点特色
  •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红色景点展陈

所在城市: 拉萨

所在地址: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城关区八廓北街与冲塞康路交叉口东100米

联系电话:

营业状态: 正在营业

更多介绍: “冲赛康”是清代在拉萨设立的第一座驻藏大臣衙门,也是至今唯一保存下来的衙门遗址。对衙门遗址进行维修保护,举办驻藏大臣专题系列展具有积极的爱国主义教育和现实意义。

西藏游小程序码

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

“冲赛康”是清代在拉萨设立的第一座驻藏大臣衙门,也是至今唯一保存下来的衙门遗址。对衙门遗址进行维修保护,举办驻藏大臣专题系列展具有积极的爱国主义教育和现实意义。展览主要分为四个组成部分:第一部分是驻藏大臣专题陈列,体现清朝中央政权对西藏的主权行使;第二部分是“冲赛康”驻藏大臣衙门和“双忠祠”复原陈列,生动再现衙门处理公务和生活起居的历史场景;第三部分是民国时期专治陈列,强调民国时期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行使主权与施政管辖;第四部分为新西藏发展状况与建设成就,着重体现西藏和平解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西藏人民所实现的历史飞跃和取得的巨大历史成就。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特别是自元以来,历代中央政权都对其有效行使主权,实施管辖。驻藏大臣制度是清朝实施的重要治藏制度,它与蒙古汗王制度、郡王制度、噶厦制度、金瓶掣签制度、摄政制度一道,共同构建起比较完整的清中央治藏政策制度体系,对于清中央在西藏地方行使主权和实施管理,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在近两个世纪的时间里,驻藏大臣制度历经初建、发展、鼎盛、巩固完善等历史阶段。期间,一百多位驻藏大臣先后赴藏任事,多项治藏章程相继出台,机构不断充实健全,驻藏大臣职能设定与职权范围不断扩大,影响力不断增强,政治地位更加巩固,中央对西藏行使主权与施政管辖的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和加强。唐: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逐步统一了青藏高原,建立了吐蕃政权。其建立之初,松赞干布就积极寻求与唐朝发展友好关系,派大臣禄东赞前往长安求亲并顺利迎娶了文成公主。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的相继远嫁,使唐蕃关系得到全面发展,汉藏民族水乳交融的局面逐渐形成。宋:9世纪末,吐蕃政权走向没落,随着末代赞普被刺和农民起义的爆发,吐蕃政权宣告覆灭,吐蕃诸部纷纷自立,分治割据的局面形成。但是,甘青、川西地区的诸蕃部却与中原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河湟地区的角厮罗藏族政权在北宋年间纳入了宋代中央政权的直接统治。元:13世纪初,成吉思汗开始了统一中国的历史进程,藏民族与其他民族一道,融入到国家大一统和民族大融合进程之中。凉州会晤的顺利进行,使西藏正式纳入蒙元政权管辖之下,成为中央直接管理的一个行政区域。元朝在中央设立了宣政院,在西藏下设三路宣慰司和若干的万户府;同时对统一西藏有功的萨迦派重点扶持,从而对西藏地方行使有效主权。明:1368年,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并通过招抚和交换印信的办法,继承和确立了对西藏的统属关系。明中央在行政方面沿用元朝对西藏的施政措施,任用当地僧俗首领充任武卫机构官员,号令地方;在宗教方面,改元朝“独尊一派”为“多封重建,尚用僧徒”,使各地势力相互牵制,分而治之。在明朝西藏地方各势力进京朝贡络绎不绝,与中央政权来往频繁、关系密切。第一单元  驻藏大臣制度概况驻藏大臣制度是清朝管理西藏的一项重要治藏制度,他与蒙古汗王制度、噶厦制度、金瓶掣签制度、摄政制度一道,构成比较完整的治藏制度体系,对巩固国防、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而驻藏大臣,则是总理西藏一切事务的最高行政长官,全权代表清中央政权对西藏地方进行施政管辖。清朝时期,历任驻藏大臣多能忠实贯彻和执行中央政权的治藏方针,制定和颁布西藏地方政策,决策与管理西藏地方事务,致力于西藏地方的政治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有效监督和管理西藏地方的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文化等各项事务,对巩固国防、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第一版主:历史改革为了整顿西藏历经准噶尔部侵扰和“卫藏战争”之后的乱局,建立有序的地方政治格局和社会秩序,强化中央对西藏事务的管辖,雍正五年(1727),清中央派遣内阁学士僧格、副都统马喇“往藏办事”,并总理藏内事务。驻藏大臣制度由此诞生。1.清代疆域图此图展示了清中央对边疆地区不同的历史、人文、地理因素而采取的特殊施政措施,向我们展示了清代疆域的治理情况。清代的边疆地区,分别设置将军辖区或办事大臣辖区,通过派驻将军或办事大臣对边疆地区进行管理。在青海和西藏两地主要是派驻办事大臣进行管理。2.康熙、雍正、乾隆肖像清朝“康乾盛世”时期,加强了清中央对西藏地方的管辖,完善了各项治藏制度。清圣祖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开创了“康乾盛世”,推进了对西藏地区直接管理的进程,为驻藏大臣制度的正式形成奠定了基础。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1678—1735),在位期间,平定了罗卜藏丹津叛乱,设置军机处加强皇权,实施“火耗归公”与“打击贪腐”等一系列铁腕改革政策。在西藏地方事务方面,创设驻藏大臣制度,正式派遣驻藏大臣管理西藏地方,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等重大举措,加强了对西藏等边疆地区的管理与控制。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在位60年,是中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年寿最高的皇帝。在位期间文治武功兼修,六下江南体察民情;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制定《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章程》,巩固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击退廓尔喀入侵西藏地方,维护国家主权,将“康乾盛世”推向了顶峰。3.抗击准噶尔子母炮这门炮为抗击准噶尔子母炮之一,长153cm,外径约15—20cm,发现于那曲地区,为清康熙时平定准噶尔使用的武器。4.《抚远大将军西征图卷》康熙五十五年(1716),蒙古准噶尔部汗王策妄阿拉布坦派策零敦多布领兵六千,秘密潜入西藏地方,次年偷袭拉萨,杀死和硕特部首领拉藏汗,控制了藏内局势。五十七年(1718)十月,康熙皇帝命皇十四子允禵为抚远大将军,率军入藏,将准噶尔军驱逐出藏(1720.8收复拉萨,平定西藏)该图为《抚远大将军西征图卷》局部。【图卷开始是清军都统法喇进驻打箭炉,副将岳钟琪进驻里塘的画面。接着生动地反映出清军在藏族、厄鲁特蒙古族人民支持下进一步联合藏族土司、头人进入察木多(今西藏自治区昌都县)、乍雅(察雅县)并到达洛隆宗(洛隆县),遭到叛军抗拒。噶尔弼率军至嘉黎,与岳钟琪于是年八月初五攻取墨竹工卡,画面描绘了噶尔弼等率官兵前进,受到各族人民夹道欢迎的情况。随后,清军便积极准备进攻拉萨。八月二十二日,清军强渡拉萨河,次日分兵三路进军拉萨,准噶尔数千人来降。最后,在布达拉宫前和大昭寺左右,画面出现了平叛大军队列。清军入藏平定叛乱的《抚远大将军西征图》至此结束。】5.御制平定西藏碑和碑亭此碑为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皇帝御笔,特为平定蒙古准噶尔部侵扰西藏地方而立,乾隆年间建立碑亭加以保护。6.布达拉山东侧平准摩崖石刻将准噶尔部逐出西藏地方之后,清军将领在拉萨留下了许多的摩崖石刻,记录了平定准噶尔的经过以及各级将领名号等内容。在布达拉山东侧题刻有几块平准摩崖石刻,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其中两块,“用昭万世”和“异域流芳”。尺寸分别为高220cm,宽120cm;高200cm宽130cm。“用昭万世”摩崖是定西将军噶尔弼撰并书于布达拉山东侧断崖上,主要记载了清康熙五十九年平定准噶尔、进军西藏地方,噶尔弼所率南路清军进兵的情况。“异域流芳”摩崖与“用昭万世”摩崖紧连,形制亦同,内容是康熙五十九年进藏军队南路将士和驻守官兵的记名。7.太昭接官驿驻藏大臣均由朝廷选派,千里迢迢来到西南边陲,因路途遥远,道路逶迤,长则一年半载短则数月方能到任。进藏的路线大多选择从成都启程经打箭炉至拉萨,途中均要经过太昭接官驿。太昭又称江达,是军事交通要道,元、明、清三朝均将此设定为重要驿站,清中央派遣的大多数驻藏官员赴任时都在此停留歇脚,西藏地方政权也将此地作为远迎驻藏官员的迎接之地。图中所示即为太昭接官驿旧址。8.拉萨西郊接官亭在拉萨市西郊拉鲁湿地南侧,哲蚌寺东南方向,有一处接官驿,称为吉彩洛定,大致为清中后期建立。清朝官员到西藏地方上任或查访,西藏地方的大小官员均要到接官亭前来迎接。直到上个世纪中叶,吉彩洛定仍然发挥着作用。吴忠信、陈毅、张经武等进藏时均在西郊接官亭受到了拉萨僧俗各界的欢迎。9.《清实录》中关于派遣赫寿进藏办事的记载康熙时期,拉藏汗管理西藏地方事务时期,由于废立达赖之事拉藏汗与青海众台吉有诸多分歧,西藏及青海众台吉不和睦,康熙皇帝特御旨派赫寿协同拉藏汗办事。展柜中展示的即为《清实录》中关于派遣赫寿进藏办事的记载。赫寿虽不是驻藏大臣,但作为钦差进藏办事大员,为后来在藏正式设立驻藏大臣做了铺垫。10.《清实录》关于设立驻藏大臣的记载平准之后,朝廷对平准各方势力论功行赏,封康济鼐、阿尔布巴、隆布鼐、颇罗鼐、扎尔鼐为五噶伦,共同管理西藏事务。但各噶伦之间关系不睦,互相结党营私,为乱地方。加之此前达赖喇嘛曾上表请皇帝派遣官员常驻西藏地方,朝廷审视情形,决定派内阁学士僧格、副都统马喇驻藏办事。展柜中展示了《清实录》中关于朝廷派遣僧格、马喇进藏,设立驻藏大臣的记载。11.鄂顺安奏报接驻藏大臣印信的折子驻藏大臣在到任之后,均要和前任驻藏大臣交接关防、报夹(专放给皇帝奏折的匣子)等项,了解地方事宜,并叩首谢天恩,将接任事上折子禀报皇帝知晓。我们面前的这份奏折就是道光十六年(1836年)十月初四日,驻藏帮办大臣鄂顺安上奏皇帝接授驻藏大臣关防的折子。此折上还有道光皇帝的朱批。